Hello! 欢迎来到Jyy博客!

日常碎碎念


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完整地看过一部电影了。

想起以前空闲时间多的年纪,我特别沉迷于电影。从岩井俊二的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》《花与爱丽丝》这类青春伤痛文学,到宫崎骏的动画世界;从《霸王别姬》这样的国产经典,到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海上钢琴师》这些海外佳作。那时候能一动不动地看完几个小时的《教父》系列,如今却很难再有那样的心境和耐心去欣赏一部电影。

最近因为看了《731》,心里堵得难受,就想找部电影换换心情。特意选了部以前会看、但现在绝不会选择的青春成长片——《狗十三》。避开它是因为觉得题材沉闷,也自觉已经过了能与之共情的年龄。但如今认知和视角都有了变化,倒是好奇自己再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。

看完后,我发现自己内心出乎意料地平静。电影中展现的成长矛盾,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大人和孩子在处理问题时逻辑的不同:大人用解决“事”的逻辑,去处理一个孩子“心”的问题。

比如丢狗这件事,李玩在意的不是狗本身,而是这件事带来的感受——她感到自己不被理解、不被尊重,情感得不到确认。她想要的是情绪上的接纳,而大人却只想用“再买一只狗”来快速弥补这件事。她觉得自己被迫投降,而大人却觉得“已经补偿了,你还要怎样”。

李玩的问题在于,她太年轻过于重视自我感受,却缺乏表达和沟通的能力,无法看见内心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;而大人的问题则在于,他们总是带着上位者的姿态,用短平快的逻辑处理问题,没有道歉,没有共情,只追求表面上的和谐与服从。

这其实是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一种“情感逻辑”:只要表面上和谐平静,真相并不重要;只要孩子“听话”,自我是可以牺牲的。不是对错问题,而是两种逻辑的根本碰撞。

但以我的认知判断,结局是坏的,电影最后,李玩对真正的爱因斯坦视而不见,说“我怕它扑过来,幸好没有”。这句话极具象征意义。它意味着她已经开始主动隔离自己的情感,李玩的“懂事”和与父亲的“和解”并非真正的情感沟通,而是一种无奈的投降和妥协。她发现,只有隐藏真实的自己(接受假爱因斯坦、吃下狗肉、不再寻找真相),才能换取家庭的“和平”和父亲的“赞许”。这教会她:获得爱和认可的前提,是牺牲真实的自我。 这会让她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,习惯于伪装和讨好,害怕暴露“真实”的自己会被讨厌。

是部不错的电影,给到9分吧!

暂无评论

发表评论